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中醫與治未病

中醫與治未病

中醫治病的原則就是“治未病”,顧名思義就是在疾病沒有發生前就把它治好。這種哲學思想也使中國產生了一種治國治人之道“防患於未然”。

既然能夠盡早期地發現疾病,就可應用醫療方法控制住疾病,使其不發生,不危及人體。這才是治病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謂的“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據《史記.扁鵲倉公傳》記載:扁鵲路過齊國,齊桓侯以客接待扁鵲,進入朝庭見面,扁鵲一見面就說:“君有疾在肌膚之表,如果不治就發展入内”。

桓侯說:“我沒有病”。扁鵲出去後,桓侯對左右人說:“這醫生就是爲了要錢,沒病也說成有病”。過了五天,扁鵲又去見他,說:“君疾已入血脈,不治療就會深入”。桓侯說:“寡人沒病”,桓侯爲此很不高興。又過了五天,扁鵲又去見他,說:“君疾已入腸胃間,不治療會更加深入”。桓侯非常不高興。再過了五天,扁鵲又去見他,一望見桓侯就趕緊退而離去。桓侯差人去問原因。扁鵲說:“如果疾病位置肌膚,湯熨一下就可以治好;進到血脈,用鍼石可以治好;進到腸胃,用酒醪方法也可以治好;但進入骨髓,就無可奈何了。現在桓侯的病已進到骨髓,我是沒有辦法了”。過了五天,桓侯真的病了,派人去召扁鵲來,扁鵲已經逃離齊國,桓侯便死去了。

東漢醫聖張仲景,看到同時在朝廷做官的年輕人王仲宣,告訴他,在四十歲那年會得病,始則落眉,逾半年而死,並送湯藥“五石湯”,謂服之可免病死;仲宣對此不屑一顧,還謊稱已經服藥,仲景觀其色便知仲宣並未服藥,最後王仲宣果然在四十嵗時患病落眉,於187天後如仲景所言之病而死。

《難經.第七十七難》指出:“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過去我從師學醫時,對老師治療肝疾病時採用調和脾胃的藥方甚爲不解,後經老師點化,“治病當究傳病,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在治病的過程中發現對於傳病的超前治療非常符合易經的平衡學説,特別在針灸治療的應用中,收效驚人。

《金匱.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指出:“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
,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凖此”。

只要我們掌握以上這些治病的精要之道,就不會只是一個工匠型的中醫。

據《史記》載,魏文侯曾問扁鵲說:“你們三兄弟中誰最善於當醫生?”扁鵲回答說:“長兄醫術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說:“可以說出來聽一聽嗎?”扁鵲說:“長兄治病,是治於病情未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隻及於鄉裡。而我是治於病情嚴重之時,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所以都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天下。”

扁鵲的謙和之語從某種意義上也告訴我們治未病的重要意義。

然而人各有命,醫生與病人之間也有緣份關係。我曾遇到許多病人,他們在治療過程中,療效很好,但往往不是因爲迷信貴重藥物,就是因爲沉湎於巫術,還有就是重財輕身而延誤治療,前功盡棄。

給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病例,黃小姐攜其父親前來看病,其父親一進門我即觀其面部暗紫,乾位突出,即覺其病在腦,有中風之象,坐下後,黃小姐說其父近期手抖,請求針灸,我囑其擡手,他不能自控,我讓其伸舌,他好不容易張嘴伸舌
。其舌顫抖,我當即診斷為中風先兆,要趕快去醫院治療。黃小姐說已去醫院檢查過,醫生將他轉到神經科去治療,說沒有任何數據表明有中風之象。我說,非要等倒在地上才得到數據,可為時晚矣。中醫診斷就是利用人体的全息信息,只要有微小的信息顯示,都會被發現,這是最樸素,最直觀,也是最準確的信息,不容懷疑。

後來我為他進行了放血治療,其父立即能擧足擡手了。我堅持其父應該在治療穩定後再考慮坐飛機回國,否則非常危險
。其女雖然對中醫的治療效果心悅誠服,但西醫的診斷對她來説也是毫無懷疑的,因此就自做主張帶其父回國,果然在飛行過程中風發作,班級緊急降落去當地醫院搶救。

這類的中醫早期診斷的優越之例不勝枚舉,但人們似乎對於儀器的診斷更爲迷信,這就導致了忽略中醫治未病的重要性
。對於疾病非得要等到儀器檢查出來再進行治療,這是一種非常消極被動的新時代迷信,害人害己。

沒有留言: